?
翻譯分為兩個過程, 即理解原文過程和再現原文的過程, 也就是譯者首先運用自身的思維能力解析原文的語言材料, 追尋作者的思路, 然后綜合譯語的語言表達手段再現原文。無論在理解階段還是在表達階段, 翻譯活動都是與譯者的主體因素緊密相連的。所謂“主體性”, 具體地說是指“主體在對象性活動中本質力量的外化, 能動地改造客體、影響客體、控制客體, 使客體為主體服務的特性” 。那么譯者的主體性則是譯者在尊重翻譯對象的前提下, 在翻譯過程中所體現的主觀能動性, 即體現在譯作中的自覺人格及審美創造力。文學翻譯大概是所有翻譯中最無定性、最變幻莫測、最難把握和最需要創造性的一種翻譯。文學文本與普通文本相比, 一方面為讀者提供了潛在的更為廣闊的審美與解讀空間, 另一方面更受制于語言形式。因此, 文學翻譯中譯者的主體性表現得尤為突出。
接受是一種再創造。“讀者通過接受活動, 用自己的想象力對作品加以改造, 通過釋放作品中蘊藏的潛能使這種潛能為自身服務。但是, 讀者在改造作品的同時, 也在改造他自己, 當他將作品中潛藏的可能性現實化時, 也在擴大自己作為主體的可能性, 這就是作品在他身上產生的效果。
接受活動是使這兩種對立的規定性統一起來的過程。”閱讀過程是一種動態的雙向交流過程, 一方面, 原文為讀者提供指導;另一方面讀者在原文的指導下根據自己的理解建構意義, 在這種雙向交流中, 讀者對文本不是簡單的“復原”, 而是一種創造性的“改造”, 讀者在使文本的潛能為自己服務的過程中, 不僅喚發了審美潛能, 而且為自己的審美潛能增添了新的能量。接受提高了讀者的主觀能動性和創造性。就翻譯而言, 譯者首先是作為文本的讀者身份對原文加以理解闡釋。在理解闡釋過程中, 譯者需要調動自己的情感、意志、審美、想象等文學鑒賞和文學批評能力, 發掘作品的思想內涵和美學意蘊, 將作品中的“空白點”具體化, 實現文本意義的完整構建。文本閱讀常常是一種個體行為, 不同的讀者由于自身素養、生活閱歷、藝術鑒賞力及審美情趣的差異以及看問題的角度不同, 對同一文本的具體化結果各有差異, 不同譯者對同一文本的理解也會有所不同, 甚至很大的差異。因此, 譯者對原文的接受過程就是對文本的再創造過程, 唯有這一過程才能使原文學作品得以真正實現。另一方面, 譯者與一般讀者不同, 由于承擔對原文進行傳達的責任, 譯者在閱讀時,在保全原作完整性的前提下, 會想方設法地挖掘作品潛在的意義, 這種閱讀本身具有極強的主觀能動性。
【溫馨提示】如您遇到翻譯難題或者有翻譯需求,可立即撥打全國免長途費咨詢熱線:400-8808-295 我們為您提供解決方案。
相關推薦:上一篇:俄文實現對仗工整的翻譯杜甫詩集
下一篇:學歷認證翻譯證明自己能力的好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