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發展至今,機器翻譯經歷了1954年之前的草創期、1954-1966年的高期望期、1967-1976年的沉寂期、1976-1989年的復蘇期、以及1989年之后的發展期等五個不同的歷史時期。
1954年美國IBM公司和喬治敦大學合作開發的機器翻譯原型系統第一次向人們展示了一個現實的機器翻譯系統,從而使各國從事機器翻譯研究的學者們都大受鼓舞,并且吸引了大量政府機構的資金投入。這一代機譯系統都是采用直接法的,主要以詞典為驅動,輔以較低層次上的語法分析和語義特征的使用。
1966年的ALPAC報告指出,機器翻譯速度慢,準確率低,比人工翻譯花費多,且不能馬上實用,從此,各類機器翻譯項目紛紛下馬,機器翻譯研究走入低潮。
從七十年代中期開始,基于規則的第二代機器翻譯的方法逐漸成熟,機器翻譯研究重煥生機,第二代方法的主導思想是面向句法、基于規則的轉換策略。
八十年代末開始,在國際交流日益增多的環境下,在計算機、互聯網等相關技術日新月異的基礎上,機器翻譯的技術與應用也取得了蓬勃發展。技術方面,理性主義的基于規則的機器翻譯方法仍在不斷發展完善,經驗主義的基于語料庫的機器翻譯方法也開始出現并迅速發展。應用方面,隨著需求分析的不斷深入、產品定位的逐漸明確,機器翻譯產品也在不斷為更多用戶所接受,在很多領域真正走向了實用。我國機器翻譯研究始于1957年,并于1959年完成俄漢機譯實驗。以后二十多年時間里,機器翻譯研發在我國進展緩慢,直至七十年代末開始復蘇并逐漸走向繁榮。我國學者馮志偉于七十年代末完成了漢譯多種外語的實驗。之后,我國的中科院計算所、哈爾濱工業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單位陸續開始了機器翻譯的研究,并同樣經過了基于規則方法、基于語料庫方法以及多種方法相融合的發展歷程。
【溫馨提示】如您遇到翻譯難題或者有翻譯需求,可立即撥打全國免長途費咨詢熱線:400-8808-295 我們為您提供解決方案。
相關推薦:上一篇:2014考研英語翻譯兩大障礙